光伏电站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电网安全从此有了数字防线。

2025年初,国家能源局一纸《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》正式落地,明确规定:5月1日后新建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必须全面具备“可观、可测、可调、可控”功能。对存量项目,则由电网企业免费改造升级。

江苏、山东、陕西等六省率先响应,将“四可”列为分布式光伏并网的强制性门槛。这项政策背后,是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突破42%的现实挑战——间歇性、分散性的光伏发电正在重塑电网运行规则。

政策驱动的刚性需

国家能源局2025年新规并非突然之举。早在2024年,市场监管总局更新的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中,就已新增一次调频、高电压穿越等技术条款。核心矛盾在于配电网的转型。传统“无源”单向电网正向“有源”双向交互系统转变,光伏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带来台区反向重过载、电压越限等风险。

政策采取“新老划断”机制:存量项目允许缓冲改造,而新增项目必须配置智能监控、远程调控等装置,且单点接入容量不得超过6MW。未达标项目将面临并网驳回风险。

四可”功能全景解读

可观:运行状态透明化
实现对光伏电站电流、电压、发电量等数据的全景可视化监测,支撑异常告警和统计分析。这如同为电站装上“透视眼”,让每个环节的运行状态无所遁形。

可测:分钟级精准感知
要求全部用户实现15分钟级数据采集,重要台区更需达到1分钟级精度。通过保护设备、计量仪表对电参量精准测量,为功率预测提供数据基石。

可调:柔性功率控制
通过分布式电源接入单元或智能物联电表,建立功率柔性调节能力。在电网调峰或电压越限时,自动调节光伏出力,相当于电站的“灵活双手”。

可控:刚性安全防线
应用光伏专用断路器实现紧急分闸控制,在电网故障时快速切断并网点,保障大电网安全。这是守护电网稳定的“最后闸门”。

技术实现的三层架构

实现“四可”依赖三大技术支点:

数据采集层:加装光伏阵列传感器(精度±0.5%)、电力数据采集终端(支持IEC61850协议)等设备,解决65%存量项目缺乏监测单元的问题。

通信传输层:通过HPLC/双模通信,将逆变器数据转换为国网698.45标准协议。针对多品牌逆变器接口不统一的痛点,采用**规约转换器实现协议互通。

功率控制层:配置智能物联电能表执行柔性调节指令,并部署光伏专用断路器实现刚性控制。海宁某电站改造后,最大可调节出力达14.16万千瓦,日均节省成本14万元。

关键设备清单

根据2025年光伏设备供应链白皮书数据,实现“四可”需配置:

– 感知设备:光伏阵列传感器、电流互感器
– 通信设备:5G/HPLC通信模块、协议转换器(DAQ-GP-485HPLC)
– 控制设备:光伏专用断路器(微型/塑壳型)、并网预制舱(含SVG动态补偿)
– 核心单元:智能物联电能表、分布式电源接入单元

领先设备品牌推荐

智电新能直通直控逆变器
鼎信通讯旗下品牌,集成标准载波通讯接口,直接联通电网主站。免除外接协议转换器,实现“即插即用”并网。

  • 科大智能调控装置
    创新融合计量、通信、保护功能于一体,提供表箱型与微断型两种规格,适应复杂户外环境。
  • 天正电气DFDL-TG256单元
    支持光伏/储能/充电桩多场景接入,具备2路RS-485+2路CAN通信接口,独特电能质量就地治理功能缓解主站算力压力。

光伏电站的“四可”化改造已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并网准入的通行证。据国网海宁公司实测,完成改造的光伏集群每日可提供56万千瓦时的旋转备用容量,相当于为电网配备了一支“隐形调节兵团”。

随着直通直控型逆变器、智能物联电表等设备批量应用,分布式光伏正从“被动并网”转向“主动调控”。当每个电站都成为电网的智能细胞,我们离构建绿色低碳、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就更近一步。

Share This Story, Choose Your Platform!

Leave A Comment